iRobot创始人:别被AI和机器人炒作迷惑
Rodney Brooks直言,AI与机器人的未来远比宣传更漫长复杂,人类无需恐慌,更该务实面对技术的真实节奏。
科技的浪潮总是以惊人的力量袭来,打破我们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认知。伴随浪潮而来的,往往是过度的乐观、夸张的宣传与无休止的臆测。当世界或过度兴奋,或陷入悲观时,Rodney Brooks的声音像一剂清醒剂。他提醒我们:未来需要耐心,也需要务实。
Brooks是MIT机器人学教授、前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他创立了三家公司:iRobot、Rethink Robotics和Robust.AI。从学术走向创业,他始终站在机器人与AI的前线。
在一次对话中,他明确表示,人类完全能够在机器人和AI充斥的世界中安然生存。他冷冷地泼灭了“类人机器人即将改变一切”的幻想,并强调AI的革命绝不会像宣传中那样迅速。炫目的演示只是表象,真正的环境复杂又混乱,技术需要时间去磨合。
他的新公司正在研发用于仓库的智能推车。这些推车能自动导航、识别障碍并协助工人,大幅减少人类每天三万步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它不会替代人类的双手去抓取物品,而是让工人少走冤枉路,减轻身体负担。Brooks说,这种“不性感”的技术很难吸引投资人,但它解决的是切切实实的产业问题,背后是4万亿美元规模的市场。
回顾Roomba与其他作品,Brooks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技术要让人类保持掌控权。Roomba卡住时,你可以直接提起它;智能推车被人抓住时,立刻听从人的指挥。这种“人机共舞”的理念,与外界热衷描绘的“机器人取代人类”形成了鲜明对比。
谈到自动驾驶,他显得格外冷静。Waymo仍需人工干预,Tesla的无人出租车也不过是一场“假戏”。早在1979年,他就听过关于无人车的演讲;到今天,经过几十年,自动驾驶仍局限在小范围内,原因就是现实环境的无限复杂。
Brooks回忆起自己在1985年发表SLAM论文的时刻,当时他只想解决移动机器人“知道自己在哪”的问题。后来,成千上万的学者改进这一技术,直到最近几年,凭借GPU和计算机视觉的突破,它才真正走进应用。他总结:好点子常常需要等待配套技术的成熟,而这可能要耗费几十年。
他也批评现代社会过于追逐单一潮流,比如神经网络被奉为唯一正统,其他研究被视为过时。但未来的突破,未必来自今日的主流。就像当年牛顿大半生沉迷炼金,却因根本理论错误而注定失败。AGI也可能如此——我们也许在用错误的材料、错误的比喻建造未来。
对于生成式AI,他既惊讶于它的表现,也保持警惕。它挑战了人类对“理解”的自信,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可能: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独特和高明。正如人类发现基因数竟比马铃薯还少时的震惊。
Brooks相信,教育也要随之调整。不是所有学习都要走学术路线,职业技能训练同样重要。而在真正的探索中,学会提出好问题,比知道标准答案更关键。生成式AI也许迫使我们成为提问者,而不只是答题者。
他把未来拉回到一种更广阔的历史视角中。AGI可能要300年才会出现,因为我们或许根本在研究“错误的东西”。就像写再复杂的代码,也不能把火箭送入太空。理解大脑与智能的真正机制,也许远比我们现在想象的更陌生、更遥远。
Brooks的声音并不悲观,相反,他强调务实中的希望。机器人不是要取代我们,而是协助我们。未来不会因为几段炫目的视频而突然到来,它需要一步步走过泥泞的现实。正如他所说:“别被炒作迷惑,真正的未来往往比你想象得更慢,但也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