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预测真爱吗
交友软件押注AI能撮合爱情,但人类的心动远比公式复杂。算法或能辅助,却难替代真实火花。
AI真的能预测真爱吗?许多交友软件正押上这一注,但胜算并不大。
Bumble创始人Whitney Wolfe Herd对现代爱情有新的想象。自2014年创办公司以来,十余年后她重返舞台,声称这一次要让人们真正走出“盲目滑动”的困境。过去,人们在屏幕上草率评判彼此,只凭几张照片和几行简介就决定心动与否,而自己也在这样的审视中倍感空虚。她想用一种更温暖、更人性的方式重塑过程。她称之为“世界上最聪明、最具情感智慧的红娘”——AI。
在线约会巨头们早已听到了用户的抱怨。就像逛了一整天百货商场却空手而归,许多用户对机械化的滑动和冷冰冰的匹配感到倦怠。于是,新一代应用试图提供“私人购物顾问”式的体验:AI不仅帮人挑照片、写自我介绍,甚至要担当“机器丘比特”。Wolfe Herd的新应用,会向用户询问更多关于自身的问题,再用大型语言模型推送对象,不再只看一句调侃或身高要求,而是关注“最重要的东西:共同的价值观、目标与人生信念”。据报道,她正与心理学家和情感顾问合作,训练这一系统。
类似的尝试不止于此。应用Sitch会提出问题,让AI筛选量身定制的对象;Amata则让用户先与机器人对话,再由机器人向其他单身者简要“推销”;Facebook Dating最近推出AI助手,并上线名为“Meet Cute”的功能,每周送上一个“惊喜配对”,以缓解无休止滑动的疲惫。Match Group首席执行官Spencer Rascoff甚至透露,Tinder正在尝试通过问卷调查,只给用户展示一个量身定制的对象,模拟传统媒人的方式。
听上去似乎很美,但这真是颠覆性的创举吗?也未必。最早期的在线交友网站早就要求用户填写冗长的问卷。OkCupid甚至在2013年做过实验,结果发现配对的成败,与算法判断的“契合度”无关,而是取决于他们被告知的结果:当系统告诉一对低分组合他们很匹配时,他们反而更愿意继续交谈;而真正高分却被告知不合适的组合,往往就此打住。更讽刺的是,简介文字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一旦照片被去掉,整个网站的活跃度就崩溃。联合创始人Christian Rudder当时感叹:“OkCupid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他网站也一样。”
当然,如今的AI和机器学习远比当年强大。随着算法迭代、数据积累,未来的匹配或许会更精细。但问题在于:浪漫的化学反应,至今仍是谜。研究发现,人们常与相似背景的人走到一起,但涉及个性、倾向与“价值观”时,几十年的研究都没找到明确公式。Northwestern大学心理学教授Eli Finkel就曾说,爱情的火花带着偶然性。也许对方的一句话恰好击中你心弦,也许一个话题意外打开了对话的深度。除了两个人勇敢见面,世上并没有真正可靠的“化学测试”。
心理学当然会不断探索人类行为,但结论往往难以直接转化为配对指南。比如Bumble的新AI计划融入的依恋理论,确实揭示了“安全型”和“不安全型”的差异:前者能信任他人的爱与善意,后者则分为焦虑型(黏人、需要不断安抚)和回避型(疏远、自我保护)。Columbia大学精神病学教授Amir Levine曾形容,安全型如同O型血,几乎能与所有人兼容。但问题是,真正安全型的人并不多,而且往往被早早“抢走”。焦虑型与回避型容易互相触发焦虑,焦虑与焦虑在一起则可能像两只困在树上的猫,不断嘶叫却无法下来;而回避型与回避型,或许永远筑起高墙,难以建立亲密。
然而,爱情并不能简单归类。我们并非整齐地分布在不同的依恋桶里,更无法将浪漫简化为数学公式。Levine在写《Attached》时,也不是要教人用此来挑选伴侣,而是提醒人们了解自己的倾向,明白别人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感受世界。只有在这种理解下,人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也更愿意回应他人的需求。
这些都需要努力,需要自我反思和主动沟通。而AI约会平台往往许诺要替你省去这些“麻烦”。有时这些想法甚至显得反乌托邦。Wolfe Herd在一次采访中预测,不久后人们或许会让AI“约会管家”代劳,从挑选对象到开启对话,一切都由机器接管,取代人类暧昧与冒险的瞬间。即便不愿让科技公司伸手到如此私密的生活角落,许多人仍会被这种幻想吸引:一个完美的算法能带来完美的伴侣、完美的爱情。
但现实是,关系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你遇见谁,更取决于你自己。依恋理论可以作为自省的工具,却无法替代个人成长。毕竟,你对自己行为的掌控远比对他人的大得多。而且,真希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能简单到机器一算就准吗?正因为爱情逃避理解,它才如此特别。找到对的人常常令人疲惫,但正因它无法预测,才让那些真正的相遇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