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巧克力真的健康吗
研究显示黑巧克力并非健康灵药,真正的益处来自水果、茶和坚果,而不是营销包装。
即使是小孩子也知道,巧克力是节日里才能享用的美味。但黑巧克力,因为含有更高比例的可可,被包装成了一种更健康的选择。它甚至被宣传成能够降低血压、缓解抑郁、提升思维敏捷度的“功能食品”。不少研究,尤其是由大型巧克力公司资助的研究,都暗示这种说法可能有几分道理。然而,最严谨的科学研究却泼了一盆冷水。
黑巧克力的“神奇功效”通常归因于一种叫类黄酮的化合物,它们在可可中尤其丰富。为了验证它们的作用,研究者在随机对照实验中测试过类黄酮胶囊,也测试过富含类黄酮的食物,如可可制品、咖啡、茶、浆果、葡萄和苹果。部分实验结果确实显示了好处,例如血压下降。但整体数据却不一致,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通常只持续几周,很难证明长期摄入后的效果。
观察性研究也给出过看似积极的结论。它们通过询问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现吃更多类黄酮的人(包括黑巧克力爱好者)似乎更健康,比如更少患糖尿病。但问题在于,这类人往往还有其他优势,比如收入更高,能买得起价格不菲的黑巧克力。202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甚至发现,常吃黑巧克力的人比不爱吃的人更少抽烟。结果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的不一定是巧克力的魔力,而可能是生活方式的不同。
为了破解这些疑点,美国在2015年启动了一项大型随机实验——COSMOS。研究人员让六十岁以上的志愿者每天服用含有500毫克可可类黄酮的提取物胶囊。要靠黑巧克力获取同样剂量,得吃下半块到近三块的分量,具体取决于其中的类黄酮浓度。参与者平均坚持了3.6年。结果显示,这些类黄酮对糖尿病、心梗、中风、癌症或认知能力都没有显著影响。不过,有一个例外: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27%。
听上去似乎是个好消息,但这并不能说明黑巧克力对心脏有益。要从巧克力里获得500毫克类黄酮,意味着要同时摄入大量糖分。为了掩盖可可的苦味,厂家往往毫不吝啬地添加糖。而且,这么吃还会让男性摄入超过一半、女性摄入超过七成的饱和脂肪每日上限。饱和脂肪对心脏有害,会升高胆固醇,加速动脉堵塞。相比之下,更好的选择是无糖可可粉或可可碎粒。
总体来说,想补充类黄酮,其实不必靠黑巧克力。水果、蔬菜、坚果和豆类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方式。举个例子:两个苹果、一份坚果和一大碗草莓,就能提供大约500毫克类黄酮。两三杯绿茶也能达到同样水平。
当然,偶尔想犒劳自己来点巧克力,也没必要死盯最黑的那一款。有些黑巧克力含的类黄酮很少,而部分牛奶巧克力反而更多。归根结底,黑巧克力的健康光环,多半是人们的美好想象和精巧的营销,而非科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