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的人:街头研究破解疼痛谜团
在2024年明尼苏达州博览会上,神经科学家捕捉醉态,探索酒精如何麻醉疼痛。自然实验打破实验室限制,揭示日常行为的奥秘。
2024年的明尼苏达州博览会,热闹非凡。游客们沉浸在现场音乐的节奏中,尖叫着体验惊险游乐设施,或为自制的罐头食品一较高下。当然,还有人醉得东倒西歪。而就在这喧嚣中,一群来自当地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正悄然守候,准备“折磨”这些醉客,用科学探寻酒精的秘密。
这群研究者想弄清楚酒精如何缓解疼痛。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都知道喝酒能让人感觉不那么痛,但酒精的麻醉效果是否随着醉意加深而增强,抑或逐渐减弱?这个问题在实验室里不好回答。因为道德规范限制了实验对象能喝多少酒。Jeff Boissoneault,来自明尼苏达酒精与疼痛实验室的科学家坦言:“我们无法要求人们在实验中喝到日常生活中那样的程度。”于是,他们把实验室搬到了博览会现场。
他们的研究成果今年早些时候发表在《成瘾行为》期刊上。这类实验被称为自然实验,摆脱了传统临床试验的束缚,更贴近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相比实验室研究,自然实验成本更低,耗时更短,还能捕捉到人们在现实环境中的行为轨迹。尽管这种方法已存在几十年,但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领域正掀起一股热潮,其影响力正逐渐扩散。
新冠疫情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这一趋势。Nehal Vadhan,纽约费因斯坦医学研究所的临床心理学家解释说:“许多实验室不得不学会远程收集数据,这自然导向了更贴近生活的实验方式。”疫情让研究者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在不受控的环境中捕捉真实的数据。
不仅如此,研究者还开始利用为其他目的收集的现实世界数据。这些数据集往往规模庞大,远超实验室试验所能企及。2024年,Vadhan博士团队发表了一项自然实验,分析了一款在线程序如何帮助逾4.6万人减少问题饮酒。三个月后,参与者的平均每周饮酒量下降了三分之一。Vadhan指出,鲜有智能手机或在线自助应用能以如此规模验证其效果。这正是自然实验的魅力所在。
自然实验的便捷性和规模并非其唯一优势。科学家们渴望研究那些在实验室中因道德或法律限制难以触及的行为。Vadhan博士最近启动了一项研究,收集人们使用摇头丸和LSD等娱乐性药物的体验。这种研究无需繁琐的审批和文书工作,灵活性让研究者得以窥探真实世界的行为。
明尼苏达州博览会的研究也充分利用了这种自由。美国伦理审查委员会通常将实验中的酒精摄入量限制在血液酒精浓度0.08克/分升的醉驾标准内。但Boissoneault团队在博览会上测试了149名血液酒精浓度高达0.15的参与者——他们认为超过这一浓度,参与者可能难以给出有效的知情同意。研究发现,随着酒精浓度的升高,痛觉耐受度也在增加。这一发现对公共卫生研究意义重大,能帮助科学家理解慢性疼痛患者如何用酒精自我麻醉。
宿醉研究也是自然实验的热门领域。2023年,荷兰一项研究追踪了血液酒精浓度估计超过0.2的饮酒者,探索他们的宿醉体验。这个浓度意味着严重的听力、运动、语言和视觉障碍,远超全球任何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许可范围。研究发现,少数幸运儿似乎无论喝多少都不受宿醉困扰,这一结果令人意外。
除了酒精等致醉物质,日常生活的其他触发因素也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一些科学家在研究人们观看《回到未来》或《低俗小说》等电影时的脑部反应。这些电影通过剧情、音乐和人物表情激发情感,模拟现实中的情绪波动。Chris Buckland,昆士兰大学的心理学博士生表示,此类研究曾被认为过于不可控,难以验证具体假设。因为电影中的悬念由光线、音乐、对话和表情共同构建,而实验室通常需要将刺激简化到单一变量。
但Buckland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混乱的,研究也应拥抱这种复杂性。今年1月,他在《疼痛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创建了一个包含人们喜悦与痛苦表情的数据库。这些图像并非演员摆拍,而是从YouTube视频中截取,捕捉了人们庆祝时的欢愉,或遭受真实伤害与情感创伤的瞬间——这些场景在伦理上无法在实验室重现。
Buckland希望这个数据库能用于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在医院中更精准地识别疼痛表情。相比传统数据集,这些图像保留了现实中的复杂性,比如不同的画质、光线、颜色和视角。Buckland坦言,这种实验真实性会引入“噪声”,需要更多试验和样本才能验证假设。但由此得来的洞见,或许值得这番努力。
自然实验就像在喧嚣的博览会上捕捉醉态,带我们走进人类行为的真实角落。它们不完美,却在混乱中揭示真相,让科学更贴近生活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