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十年后,地球仍在发烧
研究发现,《巴黎协定》让地球每年避免近60个极端高温日,但升温仍将达2.6℃,数十亿人将暴露在危险酷热中。科学家警告:人类若不加速告别化石燃料,未来将无法承受。
十年前,《巴黎协定》被誉为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里程碑。如今,新研究发现它确实让地球少了几十个极端高温日,但科学家也警告:我们依旧正驶向一个“危险的高温未来”。
这项由Climate Central与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联合完成的分析指出,如果各国实现当前的减排承诺,并将本世纪全球升温限制在2.6℃,地球每年将比4℃升温情境少57个极端酷热日。
若气温升高至4℃,全球平均每年将有114天酷热难耐;而若能控制在2.6℃,数量或能减半。然而,即便如此,仍将有数十亿人面临危险高温,全球贫富差距也会因此加剧。
“《巴黎协定》确实帮助许多地区避免了气候变化带来的最糟结果,”Climate Central科学副总裁Kristina Dahl说,“但别误会,我们依然在通往灼热未来的路上。如今的1.3℃升温,已经让无数国家吃不消,更别提2.6℃。”
《巴黎协定》的初衷是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并力争不超过1.5℃。然而,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地球气温已较工业化前升高1.3℃,过去十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
英国气象局、东英吉利大学与国家大气科学中心的联合分析显示,2024年是史上最热的一年,也是可能首次突破1.5℃门槛的一年。如果趋势不变,这条“红线”或将彻底被跨越。
自2015年以来,短短0.3℃的升温,让全球平均每年多出11个高温日。极端热浪的出现频率也暴增——亚马逊地区高温事件概率增加了10倍,马里和布基纳法索增加9倍,印度和巴基斯坦也翻了一番。
“我们正走向超过《巴黎协定》1.5℃目标的未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环境政策中心研究员Joyce Kimutai说,“但这不代表要放弃目标,而是必须尽一切努力将升温控制在2℃以内。”
同样来自帝国理工的气候科学家Friederike Otto表示,《巴黎协定》是“一个强大且具法律约束力的框架,帮助我们避免最严重的气候灾难”。但她也强调,各国必须更快地脱离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我们拥有所需的知识与技术,只缺更有力、更公平的政策推动。”
研究团队还回溯了南欧、西非、澳大利亚、亚洲、北美、中美洲和亚马逊的六次重大热浪事件。结果显示,若全球升温达到4℃,这些极端热浪的发生概率将比现在高出5到75倍,气温高出多达6℃;而在2.6℃的情境下,风险降至3到35倍,温度上升约1.5至3℃。
“每一小步升温都至关重要,”Climate Central研究员Joseph Giguere说,“从2015到2023年,仅0.3℃升温,就让世界每年多出11个极端高温日。那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数百万人陷入生存危机的现实。”
气候灾害的经济代价同样惊人。一份由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发布的报告估算,亚洲与非洲的八个脆弱国家每20年因气候灾害损失约170亿英镑,相当于塞内加尔一年的GDP。
“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尤其是资源匮乏的地区,几乎已到极限,”哥本哈根灾害研究中心主任Emmanuel Raju说,“这是全球不公的体现——人们被迫在极端环境中挣扎求生。”
尽管如此,《巴黎协定》仍促成了一些进展。如今近半数国家建立了早期预警系统,至少47国制定了应对热浪的行动计划。红十字气候中心的Roop Singh指出:“《巴黎协定》不仅是控温目标,也推动了适应性努力。随着本世纪热浪频率上升,每个国家都必须采取保护人民的措施。”
然而,进展依然不平衡。在即将于巴西贝伦举行的COP30气候峰会前夕,科学界与政治之间的裂痕愈加明显。美国总统Donald Trump削减对外援助,使气候项目资金骤减,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此无法提前应对气候风险。
马拉维首席气候谈判代表Evans Njewa透露,自去年阿塞拜疆巴库的COP29会议未能达成气候适应资金目标后,联合国的谈判陷入僵局。“自那之后,适应议题几乎停滞不前,”他在德国波恩的气候会议上说,“资金缺口让脆弱国家失去了信任,也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科学家呼吁各国加速减排,扩大适应资金,并强化公共卫生系统,以应对高温灾害的连锁冲击。
Climate Central首席气象学家Bernadette Woods Placky总结道:“《巴黎协定》确实有效。它证明,只要各国携手,就能加速减排、让未来更安全。这个里程碑式的协议,正在改变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