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掏空维基百科:人类读者锐减
生成式AI和社交媒体正在削弱Wikipedia的访问量,人类读者一年减少8%,连AI赖以生存的数据源都在被自己反噬。
维基百科(Wikipedia),这座由无数志愿者共同构筑的知识殿堂,正悄然变得冷清。
Wikimedia基金会(负责运营维基百科的非营利组织)近日表示,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在改变,而这种转变正直接削弱网站的“人类访问量”。
基金会产品部门高级总监Marshall Miller在博客中透露,过去几个月,维基百科的人工访问量相比2024年同期下降了约8%。起初他们以为是数据异常:来自巴西的访问量突然激增,但仔细分析后发现,那些“新访客”大多是机器人程序。于是团队重新审查了“人类与机器人流量”的统计方式,结果揭示了这场安静的下滑。
Miller写道:“我们认为,这种下降反映了生成式AI和社交媒体对人们搜索信息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搜索引擎直接在结果页上提供答案,而这些答案往往源自维基百科的内容。”
事实上,这一趋势早有迹象。如今,当人们在Google或Bing上提问时,AI助手会直接生成总结,无需点进维基百科查看原文。同时,年轻一代越来越倾向于在YouTube或TikTok上寻找答案,他们更愿意看一个一分钟的视频,而不是阅读几段文字。
然而,这场信息革命对维基百科而言,可能是“被自己孩子吃掉”的悲剧。
访问量减少意味着志愿者社区的活力下降。正是这些编辑者、审稿人、译者,支撑着维基百科庞大的知识体系。如果他们逐渐流失,内容的更新速度和质量也将受到影响。与此同时,维基百科依赖的小额捐赠收入也可能随流量下降而缩水。
讽刺的是,几乎所有的大型语言模型(包括ChatGPT、Gemini和Claude)都在用维基百科的数据训练自己。AI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反而在无意间削弱了那个最值得信赖的知识源。
Miller呼吁,那些使用维基百科内容的AI公司、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应该反哺流量,把用户重新引回原始的知识库。“AI不应只是‘汲取’,也应该‘回馈’。”他写道。
为此,Wikimedia基金会正制定更严格的政策,确保第三方合理、透明地使用维基百科内容,并建立更清晰的署名和引用标准。他们也开始主动出击:在YouTube、TikTok、Roblox和Instagram等平台上,推出短视频、互动游戏和聊天机器人,希望在年轻人所在的地方重新建立联系。
不过,维基百科并不排斥AI。就在本月,基金会发布了“Wikidata嵌入项目”,将1.2亿个开放数据点转换成更适合AI使用的结构化格式,让AI模型可以更容易地访问、理解和利用这些数据,从而提高生成内容的准确性。
这是一种微妙的关系——AI依赖维基百科成长,而维基百科又在AI时代被逐渐边缘化。
互联网的早期梦想是共享知识,如今则变成了机器帮我们“读”知识。或许,这正是Miller最深的担忧:如果连人类都不再主动阅读,知识的意义,又将何去何从?
